南乡子·飞絮晚悠飏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飞絮晚悠飏,斜日波纹映画梁。丝绣女儿楼上立,柔肠。爱看晴丝百尺长。
风定却闻香。吹落残红在绣床。休堕玉钗惊比翼,双双。共唼苹花绿满塘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柳絮在暮色中飘扬,水波中倒映着夕阳,光影投射到画梁之上。刺绣的女子伫立楼上,柔肠百转,她最爱看那柳丝绵长,一如自己的情思。
风停了,忽然闻到淡淡的芬芳,原来是方才的风将落花吹到了绣床上。不要把玉钗掉进池水里惊起鸳鸯,鸳鸯多么恩爱,在开满萍的水面上成双嬉戏。
注释
南乡子:词牌名,双调五十六字,上下片各四平韵,一韵到底。
悠飏:飘忽不定貌,飘扬,飞扬。
画梁:有彩绘装饰的屋梁。
刺绣:用彩线在纺织品上绣出图画。
柔肠:温柔的心肠,多指女子缠绵的情意。
晴丝:虫类所吐的、在空中飘荡的游丝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从词的内容看,可能是为一位江南女子而作,也可能作于其亡妻未嫁之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龙建春著.人间何处问多情 《纳兰词》“情”解.贵州人民出版社.2010.06.第4页
2、
(清)纳兰性德著.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纳兰词 (上册).北京燕山出版社.2001年11月第1版.第46页
简析
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。词的上片先是摹绘时景,夕阳之下柳絮分飞,池水映照着画梁摹。然后,将女主人公“刺绣女儿”推出来,犹如一幅特写的画面。紧接再刻画出她的情态,透露出她春日迟迟,春怀寂寂的形貌。词的下片以景起,进一步描绘主人公心中的孤寂,而后用小心“休堕玉钗”的细节和怕“惊比翼”的心理,反衬出她的怀春的情意,全词由浅入深,将少女怀春的形象描绘地鲜活灵动,美妙传神。
纳兰性德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 360篇诗文 1277条名句
数峰亭记
戴名世〔清代〕
余性好山水,而吾桐山水奇秀,甲于他县。吾卜居于南山,距县治二十余里,前后左右皆平岗,逶迤回合,层叠无穷,而独无大山;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,亦无大流。至于远山之环绕者,或在十里外,或在二三十里外,浮岚飞翠,叠立云表。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,则此地虽无大山,而亦未尝不可乐也。
出大门,循墙而东,有平岗,尽处土隆然而高。盖屋面西南,而此地面西北,于是西北诸峰,尽效于襟袖之间。其上有古松数十株,皆如虬龙,他杂树亦颇多有。且有隙地稍低,余欲凿池蓄鱼种莲,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。池之东北,仍有隙地,可以种竹千个。松之下筑一亭,而远山如屏,列于其前,于是名亭曰“数峰”,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。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,不下数十金,而余力不能也,姑预名之,以待诸异日。
渡百里湖
查慎行〔清代〕
湖面宽千顷,湖流浅半篙。
远帆如不动,原树竞相高。
岁已占秋旱,民犹望雨膏。
涸鳞如可活,吾敢畏波涛?